C++内存管理变革(6):通用型垃圾回收器 - Scope

系统 3685 0

本文已经迁移到: http://cpp.winxgui.com/cn:a-general-gc-allocator-scopealloc


C++内存管理变革(6):通用型垃圾回收器 - ScopeAlloc


许式伟
2008-1-22

引言

在前文,我们引入了 GC Allocator(具备垃圾回收能力的Allocator) ,并提供了一个实作: AutoFreeAlloc (详细内容参见《 C++内存管理变革(2):最袖珍的垃圾回收器 - AutoFreeAlloc 》)。

但是,如前所述,AutoFreeAlloc是有其特定的适用环境的(它对内存管理的环境进行了简化,这种简化环境是常见的。详细参阅《 C++内存管理变革(3):另类内存管理 - AutoFreeAlloc典型应用 》)。那么,在AutoFreeAlloc不能适用的情形下,我们可以有什么选择?

本文要讨论的,正是这样一个GC Allocator实作。它所抽象的内存管理的环境比之AutoFreeAlloc复杂许多,适用范围也广泛很多。这个GC Allocator我们称之为 ScopeAlloc

思路

在AutoFreeAlloc假象的模型里,一个算法的所有步骤都统一使用同一个GC Allocator,最后的内存由该Allocator统一回收。这个模型很简洁,很容易理解和掌握。

理解ScopeAlloc的关键,在于理解我们对AutoFreeAlloc的模型所作的修正。我们设想一个算法的第i步骤比较复杂,其内存开销也 颇为可观,希望为步骤i引入一个私有存储(Private GC Allocator),以便哪些步骤i内部计算用的临时内存在该步骤结束时释放。示意图如下:

图1

由于引入私有存储(Private GC Allocator),模型看起来就变得很复杂。上面这个图也许让你看晕了。不过没有关系,我们把上图中与步骤i相关的内容独立出来看,得到下图:

图2

如图2显示,一个算法会有自己的私有存储(Private GC Allocator),也会使用外部公有的存储(Share GC Allocator)。之所以是这样,是因为算法的结果集(Result DOM)不能在算法结束时销毁,而应该返回出去。这我们大致可以用以下伪代码表示:

        
          ResultDOM
        
        
          * 
        
        
          algorithm
        
        
          (
        
        
          InputArgs
        
        
        
        
          args
        
        
          , 
        
        
          ScopeAlloc
        
        
          & 
        
        
          shareAlloc
        
        
          )
        
        
          
{
ScopeAlloc privateAlloc ( shareAlloc ) ;
...
ResultDOM * result = STD_NEW ( shareAlloc , ResultDOM ) ;
ResultNode * node = STD_NEW ( shareAlloc , ResultNode ) ;
result -> addNode ( node ) ;
...
TempVariable * temp = STD_NEW ( privateAlloc , TempVariable ) ;
...
return result ;
}

在这段伪代码中,ScopeAlloc是今天的主角。 STD_NEW StdExt库 中用于生成对象实例的宏,STD_NEW(alloc, Type)其功用等价于《 C++内存管理变革(1): GC Allocator 》中的New<Type>(alloc)。只是New<Type>模板函数比较“C++”,比较正统,也比较偏于理论 1 。而STD_NEW则是实际工程中的使用方式。

挑战

你可能说,要引入私有存储(Private GC Allocator),为什么非要提供一个新的Allocator?为什么不能是AutoFreeAlloc?为什么不能像下面这样:

        
          ResultDOM
        
        
          * 
        
        
          algorithm
        
        
          (
        
        
          InputArgs
        
        
        
        
          args
        
        
          , 
        
        
          AutoFreeAlloc
        
        
          & 
        
        
          shareAlloc
        
        
          )
        
        
          
{
AutoFreeAlloc privateAlloc ;
...
ResultDOM * result = STD_NEW ( shareAlloc , ResultDOM ) ;
ResultNode * node = STD_NEW ( shareAlloc , ResultNode ) ;
result -> addNode ( node ) ;
...
TempVariable * temp = STD_NEW ( privateAlloc , TempVariable ) ;
...
return result ;
}

答案是,性能问题。我们这里 对AutoFreeAlloc和ScopeAlloc这两个GC Allocator的性能进行了对比 ,结论如下:

生成一个新的AutoFreeAlloc实例是一个比较费时的操作,其用户应注意做好内存管理的规划。而生成一个ScopeAlloc实例的开销很小,你甚至可以哪怕为生成每一个对象都去生产一个ScopeAlloc都没有关系(当然我们并不建议你这样做)。

对于多数的算法而言,我们不能确定它所需要的私有存储(Private GC Allocator)的内存空间是多大。或者说,通常它们也许并不大。而在仅仅申请少量内存的情形下,使用AutoFreeAlloc是不太经济的做法。 而相对的,无论算法所需的内存多少,使用ScopeAlloc都可以获得非常平稳的性能。

故此,我们的第二个结论是:

AutoFreeAlloc有较强的局限性,仅仅适用于有限的场合(局部的复杂算法);而ScopeAlloc是通用型的Allocator,基本在任何情况下,你都可通过使用ScopeAlloc来进行内存管理,以获得良好的性能回报。

实现

看到这里,你的兴趣相信来了,很想知道ScopeAlloc是长什么样。其实,ScopeAlloc只是另一个“AutoFreeAlloc”。我们来看看它的定义:

        
          typedef
        
        
        
        
          AutoFreeAllocT
        
        
          <
        
        
          ProxyBlockPool
        
        
          > 
        
        
          ScopeAlloc
        
        
          ;
        
      

而我们的AutoFreeAlloc它的定义是:

        
          typedef
        
        
        
        
          AutoFreeAllocT
        
        
          <
        
        
          DefaultStaticAlloc
        
        
          > 
        
        
          AutoFreeAlloc
        
        
          ;
        
      

详细的代码,参考以下链接:

可以看出,ScopeAlloc和AutoFreeAlloc唯一的区别,在于AutoFreeAlloc向系统申请内存(调用的是 malloc/free),而ScopeAlloc向一个内存池(即BlockPool,调用的是BlockPool:: allocate/deallocate)。

BlockPool

BlockPool 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 内存池(Memory Pool) 。但是它比一般的内存池要简单很多,因为它只是管理MemBlock,而不负责对MemBlock进行结点(Node) 2 的划分(这个工作实际上由AutoFreeAllocT完成了)。

BlockPool的规格如下:

        
          class
        
        
        
        
          BlockPool
        
        
          
{
BlockPool ( int cbFreeLimit , int cbBlock ) ;
void * allocate ( size_t cb ) ; // 申请一个MemBlock
void deallocate ( void * p ) ; // 释放一个MemBlock
void clear () ; // 清空所有申请的内存
} ;

关于该类的实现细节,我并不多解释,大家可以参考 内存池(MemPool)技术详解 。我解释下构造函数的两个参数:cbFreeLimit、cbBlock是什么。

cbBlock

这个量比较好解释,是指单个MemBlock的字节数。

cbFreeLimit

大家都知道,内存池技术在释放内存时,它并不是将内存真的释放(还给系统),而是记录到一个FreeList中,以加快内存申请的速度。但是这带来 的一个问题是,内存池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占有的内存会不断 地增长,从而不断地吃掉系统的内存。cbFreeLimit的引入是为了限制了FreeList中的内存总量,从而抑制这种情况的发生。在 BlockPool中的FreeList内存达到cbFreeLimit时,deallocate操作直接释放MemBlock。代码如下:

      
        class BlockPool
        
{
public:
void deallocate(void* p) // 提醒:m_nFreeLimit = cbFreeLimit / cbBlock + 1
{
if (m_nFree >= m_nFreeLimit) {
free(p);
}
else {
_Block* blk = (_Block*)p;
blk->next = m_freeList;
m_freeList = blk;
++m_nFree;
}
}
}

ProxyBlockPool

它只是BlockPool的代理。定义如下:

        
          typedef
        
        
        
        
          ProxyAlloc
        
        
          <
        
        
          BlockPool
        
        
          > 
        
        
          ProxyBlockPool
        
        
          ;
        
      

而Proxy是什么?简单地不能再简单:

        
          template
        
        
           <
        
        
          class
        
        
        
        
          AllocT
        
        
          >
          
class ProxyAlloc
{
private :
AllocT * m_alloc ;

public :
ProxyAlloc ( AllocT & alloc ) : m_alloc ( & alloc ) {}

public :
void * allocate ( size_t cb ) { return m_alloc -> allocate ( cb ) ; }
void deallocate ( void * p ) { m_alloc -> deallocate ( p ) ; }
void swap ( ProxyAlloc & o ) { std :: swap ( m_alloc , o . m_alloc ) ; }
} ;

ScopeAlloc

如上所述,ScopeAlloc只是一个typedef:

        
          typedef
        
        
        
        
          AutoFreeAllocT
        
        
          <
        
        
          ProxyBlockPool
        
        
          > 
        
        
          ScopeAlloc
        
        
          ;
        
      

而关于AutoFreeAlloc的细节,前面《 C++内存管理变革(2):最袖珍的垃圾回收器 - AutoFreeAlloc 》中我们已经做了详细介绍。

ThreadModel

关于 线程模型(ThreadModel) ,从上面给出的代码( ScopeAlloc.h )中你可以看到相关的代码。但是详细的解释超出了本文的范畴,我们会另外一篇专门解释GC Allocator与线程模型(ThreadModel)之间的关系 3

时间性能分析

关于性能问题,我们前面已经作了 AutoFreeAlloc和ScopeAlloc的性能对比 。这里简单再做一下分析。

内存申请/释放过程

这两个过程ScopeAlloc与AutoFreeAlloc基本差不多。考虑到ScopeAlloc使用了MemPool技术,从统计意义上来讲,如果系统存在频繁的内存申请和释放,则ScopeAlloc性能略好于AutoFreeAlloc。

构造过程

基本上都只是指针赋值,可忽略不计。

析构过程

由于ScopeAlloc析构时将内存归还给内存池,而不是还给系统,ScopeAlloc的时间性能要好过AutoFreeAlloc许多。更确 切地讲,两者的时间复杂度都是O(N),其中N为MemBlock的个数(也就是Allocator所占的内存总量),但是由于释放MemBlock操作 的单位时间不同(BlockPool::deallocate比free快许多),导致两者的性能有异。

使用样例

AutoFreeAlloc和ScopeAlloc的性能对比 中当然不是ScopeAlloc的典型用例。这里我们举一个:

        
          class
        
        
        
        
          Obj
        
        
          
{
private :
int m_val ;
public :
Obj ( int arg = 0 ) {
m_val = arg ;
printf ( " construct Obj: %d \n " , m_val ) ;
}
~
Obj () {
printf ( " destruct Obj: %d \n " , m_val ) ;
}
} ;

void testScope ()
{
std :: BlockPool recycle ;
std :: ScopeAlloc alloc ( recycle ) ;
printf ( " \n ------------------- global: have 3 objs ---------------- \n " ) ;
{
Obj * a1 = STD_NEW ( alloc , Obj )( 0 ) ;
Obj * a2 = STD_NEW_ARRAY ( alloc , Obj , 2 ) ;
printf ( " ------------------- child 1: have 4 objs ---------------- \n " ) ;
{
std :: ScopeAlloc child1 ( alloc ) ;
Obj * o1 = STD_NEW ( child1 , Obj )( 1 ) ;
Obj * o2 = STD_NEW_ARRAY ( child1 , Obj , 3 ) ;
printf ( " ------------------- child 11: have 3 objs ---------------- \n " ) ;
{
std :: ScopeAlloc * child11 = STD_NEW ( child1 , std :: ScopeAlloc )( child1 ) ;
Obj * o11 = STD_NEW ( * child11 , Obj )( 11 ) ;
Obj * o12 = STD_NEW_ARRAY ( * child11 , Obj , 2 ) ;
}
printf ( " ------------------- leave child 11 ---------------- \n " ) ;
printf ( " ------------------- child 12: have 3 objs ---------------- \n " ) ;
{
std :: ScopeAlloc child12 ( child1 ) ;
Obj * o11 = STD_NEW ( child12 , Obj )( 12 ) ;
Obj * o12 = STD_NEW_ARRAY ( child12 , Obj , 2 ) ;
}
printf ( " ------------------- leave child 12 ---------------- \n " ) ;
}
printf ( " ------------------- leave child 1 ---------------- \n " ) ;
printf ( " ------------------- child 2: have 4 objs ---------------- \n " ) ;
{
std :: ScopeAlloc child2 ( alloc ) ;
Obj * o1 = STD_NEW ( child2 , Obj )( 2 ) ;
Obj * o2 = STD_NEW_ARRAY ( child2 , Obj , 3 ) ;
}
printf ( " ------------------- leave child 2 ---------------- \n " ) ;
}
}

这个样例中,child11是特别要注意的。请注意child11它是new出来的,我们忘记释放它 4 。但是不要紧,在child1析构时,child11将会被删除。

我们看到,有了ScopeAlloc,内存管理就可以层层规划,成为一个内存管理树(逻辑ScopeAlloc树 5 )。你可以忘记释放内存(事实上你不能释放,只能clear),ScopeAlloc会记得为你做这样的琐事。这正是GC Allocator的精髓。

ScopeAlloc的名字来由,看这个样例就可以体会一二了。在《 C++内存管理变革(1): GC Allocator 》我们特别提到,内存管理有很强的区域性。在不同的区域(Scope),由于算法不同,而导致对Allocator需求亦不同。从总体上来讲,ScopeAlloc有更好的适应性,适合更为广泛的问题域。

C++内存管理变革(6):通用型垃圾回收器 - ScopeAlloc


更多文章、技术交流、商务合作、联系博主

微信扫码或搜索:z360901061

微信扫一扫加我为好友

QQ号联系: 360901061

您的支持是博主写作最大的动力,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感觉我的文章对您有帮助,请用微信扫描下面二维码支持博主2元、5元、10元、20元等您想捐的金额吧,狠狠点击下面给点支持吧,站长非常感激您!手机微信长按不能支付解决办法:请将微信支付二维码保存到相册,切换到微信,然后点击微信右上角扫一扫功能,选择支付二维码完成支付。

【本文对您有帮助就好】

您的支持是博主写作最大的动力,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感觉我的文章对您有帮助,请用微信扫描上面二维码支持博主2元、5元、10元、自定义金额等您想捐的金额吧,站长会非常 感谢您的哦!!!

发表我的评论
最新评论 总共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