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武挥
的
《
内容型网站的核心竞争力
》
提出了一个“
很多
Geek
们无条件要反对的论点
”:
“
在内容型网站中,编辑的力量几乎可以视为决定网站胜负的关键。我不是不相信群智的力量,但完全依靠用户,让
“
每个人都成为编辑
”
(博客中国曾经推出的网摘式服务的广告语),结果恰恰是这项服务的无疾而终。优秀的编辑们懂得,如何策划一个话题,如何吸引更多的眼球(当然不是乱改一篇文章的标题),简而言之,他们知道受众的口味。而这一点,我无论如何不相信,在今天,技术会懂得。
”
这个观点我举双手赞成,我过去一年来也一直在强调这个观点。
既然作为一个内容型网站,机器智能或者技术必须隐藏在后面,很深很深;而前面必须学习传统媒体的操作方式,而不是新浪的海量信息编辑模式。
人们一说到编辑的力量,就会联想到新浪搜狐的编辑模式,我说这是错误的,真正能触动人心的,触及事物背后本质的还是传统媒体的编辑。
说到这里,还是要引用魏武挥的这段话“ 如何将这些受众聚合起来,这就是编辑的职责。海量模式将网络编辑变成这样一个符号: copy&paste 的电脑民工。似乎只要略懂一些互联网技术的中专生即可胜任网络编辑的工作。而庞大的采编部也仅仅是为了海量信息的需要而存在着。敬请冷静地看一下那些部分网络从业者所认为必然消亡的传统媒体,特别是在杂志中,编辑是这样的吗? ”
不知道还有多少人保持看报纸杂志的习惯,或许正因为很多互联网人缺失这一环节,所以念念不忘技术的力量。
我非常同意“ 我之所以要提到杂志的原因在于,杂志是传统线下诸媒体形式中公认的对细分市场最有把握度的一种媒体。 ”这种观点。
不管机器多么强大,机器计算出来的热点或者聚类,肯定只能是提高编辑和策划制作话题或专题效率的一种工具。它只不过让人们更快地了解到数以千万计的网民在关注什么、在谈论什么。
为了让内容更有吸引力,需要我们像传统媒体一样操作。这也就是为什么缺乏技术支持的大旗网不再新锐的原因。也就是缺少人文气质的奇虎网等很多网站不得不依靠擦边球来维持流量的原因。
话说回来,豆瓣之所以相信群智的力量,并且操作成功,其实和她的不懈努力有关系,比如《
每个人看到不一样的豆瓣
“
豆瓣
”
生意经
》中提到的诸多细节:
l
杨勃觉得排行榜属于
‘
多数人的暴力
’
,是最不鼓励多样性的东西,与豆瓣的价值观背道而驰,所以决定不把它再放在显眼的位置上
l
删繁就简是豆瓣的信条,
“
中国大部分网站都做得很复杂,我们反其道而行之,英文版网站则更简单
”
,杨勃介绍说,
“
我们要把复杂的东西放在看不见的地方,比如推荐、友邻的技术都很复杂。
”
每加一项新的功能,杨勃都会考虑是否要拿掉一些不必要的旧的东西。
l
杨勃觉得豆瓣做书、电影、音乐的评论,主要通过文字表达,图片大概只有
5%
的作用,所以他就不让贴图,这在
BBS
中极其罕见。他怕开了个口,乱七八糟的东西都传了上去,反而降低了网站的素质,那些真正的用户就不再愿意来了。
和传统媒体有一个不同的地方是:
内容型网站不管定不定义自己是媒体,是新媒体,不管是哪家纯粹线上的网络媒体,无论是新浪还是网易还是腾讯或者猫扑,都无法做到被民众公认是权威媒体;既然认识到这个大众心理,那么我们即使拿到了一大笔钱可以玩,也不一定能够扭转,我们始终都是一个代表民间力量的媒体。
由此推论,我们的编辑,以后不应该称之为编辑,而是频道主持人,或者叫做 DJ ,就是频道完全按照他 / 她的风格打造,尤其是要在页面上突出个人品牌。
凤凰卫视有几档节目,譬如说《早间读报》就是主持人把今早的各大报纸选择性地读几个新闻,并作点评,实际上这些点评是观众最欢迎的,也是其他任何电视台无法模仿的,即使他们可以模仿这个节目的外在形式。
那么,如果把这种思路细化,我们该怎么做呢?
首先,我们灌输给每一个频道负责人的就是,这个频道就是你的天下,是你的个人品牌。大家可以不记得你所服务的网站名字或者频道名字,但是人们会记住有一个网站的频道主持人的点评和视角非常有趣。
这种效果,类似于,柴静之于《新闻调查》,譬如,你记得有一个人叫鲁豫,但是你可能不知道她主持了什么节目,你可能知道闾丘露薇,但同样不知道她都负责哪些节目。
假如说我们能够帮助每一个频道主持人做到这一点,我想,这个网站就成功了。
其次,频道的醒目位置列出主持人名称,每一个话题的 " 编辑点评 " 改为 " 覃西点评 " 之类的,就是在边边角角统统体现主持人的存在。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请到一些更具有个人魅力的网络主持人来打造频道。我们是在做媒体,其实就应该用传统媒体的操作思路。
Trackback: http://tb.blog.csdn.net/TrackBack.aspx?PostId=1568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