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指代谢家华,《三双鞋》的作者。
"现在有两种互联网从业者:一种是真正热爱互联网的人,他们从业务的探索中获得乐趣,至于商业成功带来的衍生的其他利益,则被视为是额外的;另一种,从事这一行业只是手段,或者面对异性时更有吸引力才是他们所追求的。
两种从业者都可能成功或者失败,但是只有前一种人才能够创造历史 ,谢家华就是其中的一例。"--《百度百科:谢家华》
从很小时候,他尝试了建立蚯蚓养殖场,做徽章,创办杂志,在大学:卖麦当劳汉堡,卖披萨饼,发起整理圣经问题,毕业后:创立网页设计公司,青蛙基金,链接交换公司,美捷步公司。
对于我们来说,他做过的一些事情也许已经不适合复制,但是,他的经历给我们一些有用的启示。
第一,他尝试之后的启示正也可以做为我们的启示。
比如,做徽章的时候他发现,不用跟顾客见面也可以做成一大笔生意。他没有说这个启示和美捷步有关系,但一开始美捷步不也不需要和顾客见面吗?何况谢家华决定采纳尼克网上卖鞋的创意也是看到全美有百分之五的鞋子是通过邮局购买的--这也并不需要和顾客见面。此外,徽章生意经他两个弟弟先后接手,及至搬家时,终止了杂志上的广告,完全结束这项业务,他说:徽章也可以做得很大,只是缺少一个后续计划,否则也不会戛然而止。
还有一个,那就是链接交换公司的文化。
"有一天,我把闹钟按了6次之后才起床,当我正想按第7次时,突然想到些事情。上次我按了这么多次闹钟的时候,是我不想去甲骨文上班的日子,而现在这事又发生了。不同的是这次我是不想去"链接交换"上班。
这对我来说真是个奇怪的念头。我是"链接交换"的创始人之一,可我竟然再也不想在这个地方工作了。过去并不是这样的啊!就在一年半前我还对员工发表了 《1997不会再现》 的演讲。事情怎么变得这么快?发生了什么事?我们怎么把一个"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团队环境变成了现在这个追求权力、地位和充满流言蜚语的地方?"
其实这是个需要防微杜渐的事情。有句话就叫做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可能由于人们的惰性或无意识,造成了形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见其亏的结果,在一月,一年之后就不得了了。
我还学到了一个事实:玩牌时,竞争在牌局开始前就已经开始了!因为存在一个选牌桌的问题,这才是竞争的开始。他发现到,打牌并非哪一盘的运气问题,而是一套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做出合理正确选择的问题。他提到,1个有经验的玩家和9个筋疲力尽但是手上拥有很多筹码的普通玩家坐在一张桌上赌博,比和9个集中精力但是手上筹码并不是很多的高手玩家在一起赌博,能赢到的钱多达10倍,因此,换牌桌正如换个适合发展的领域一样,永远也不会晚。
除去具体事情的内容不说,这些直接的启示也可以作为可鉴前车令我们受益。
第二,因特网从出现以来,从来不乏传奇,看到别人的成功事迹有时会使人狂热,不禁兴奋不已而跃跃欲试,但我觉得不应该不加思索的搬用。
在我看来,乐淘网假使也有三双鞋的体验,如果不看实质,只有形式,我认为也成不了气候。取经最好取的是精华,因为最接近本质就最有借鉴意义。这次从一本书上看到了别人的许多对经历的总结,如果这些不能融入自己的大脑及环境,我觉得这种学习甚至很肤浅很机械。比如,我们知道世人对乔布斯的评价很高,前不久,苹果公司市值达四千多亿美元(现在是六千亿美元),仅手头上的现金也足将近一千亿美元,这个现金储备远远超过美国政府的现金储备。而这只是一个侧面,他的巨大成功不仅仅做出了革命性的手机体验,而且把苹果手机下中上游都搞得风生水起,堪与福特相比肩。这也似乎使得乔布斯的右脑管理一下子被推向了研究学习应用的主流上来。有人把他与比尔盖茨比较:
"盖茨和乔布斯,这两个人的管理风格分别代表了两种极端,一个是左脑管理――让技术人才发挥最大作用,在微软,价值观的第一条不是创新,不是激情,而是诚信。另一个则是右脑管理――激发创意人才的潜力。乔布斯给麦金塔研发团队灌输一种叛逆精神,经常大喊类似这样的战斗口号:"最好去当海盗,而不要去当海军。"--《乔布斯管理日志》
学习乔布斯,并非非得"乔云亦云",采用他的做法之前先问问:我非得转战右脑吗,我是否适合右脑管理,我确定我不是盲从于人?学习谢家华也一样。
我认为,重要的不是主流还是非主流,而是这些直接或间接获得的经验能不能被用来结合自己的情况去使用。
第三,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谢家华也是如此。他能带给我们惊叹:不足26岁就有了这么多的经历!而没有经历拿什么成功呢?至少目前我没有想到更好的解法。因此我认为,除了追随自心,善于思考外,谢家华的成功在于,他进行了无数次的尝试。从在蚯蚓上洒蛋黄到卖披萨创办网页制作公司等等,都足以说明这点。
文艺复兴的一个口号是认识你自己。我想是的,先了解自己,在方法上借鉴别人,好好栽培自己的长处,永远看着远方一点一点靠近彼岸,这就对了。我也需要多尝试一些事情和想法,即使我没有那么聪明,但凭借知识和经历,我也一样能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