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Java集合学习系列:HashMap的实现原理(1)

系统 2268 0

1.    HashMap 概述:

    HashMap 是基于哈希表的 Map 接口的非同步实现。此实现提供所有可选的映射操作,并允许使用 null 值和 null 键。此类不保证映射的顺序,特别是它不保证该顺序恒久不变。

 

2.    HashMap 的数据结构:

    java 编程语言中,最基本的结构就是两种,一个是数组,另外一个是模拟指针(引用),所有的数据结构都可以用这两个基本结构来构造的, HashMap 也不例外。 HashMap 实际上是一个“链表散列”的数据结构,即数组和链表的结合体。

深入Java集合学习系列:HashMap的实现原理(1)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 HashMap 底层就是一个数组结构,数组中的每一项又是一个链表。当新建一个 HashMap 的时候,就会初始化一个数组。

   源码如下:

Java代码
  1. /**  
  2.  * The table, resized as necessary. Length MUST Always be a power of two.  
  3.  */   
  4. transient  Entry[] table;  
  5.   
  6. static   class  Entry<K,V>  implements  Map.Entry<K,V> {  
  7.      final  K key;  
  8.     V value;  
  9.     Entry<K,V> next;  
  10.      final   int  hash;  
  11.     ……  
  12. }  

 

   可以看出, Entry 就是数组中的元素,每个   Map.Entry   其实就是一个 key-value 对,它持有一个指向下一个元素的引用,这就构成了链表。

 

3.    HashMap 的存取实现:

   1) 存储:

 

Java代码
  1. public  V put(K key, V value) {  
  2.      // HashMap允许存放null键和null值。   
  3.      // 当key为null时,调用putForNullKey方法,将value放置在数组第一个位置。   
  4.      if  (key ==  null )  
  5.          return  putForNullKey(value);  
  6.      // 根据key的keyCode重新计算hash值。   
  7.      int  hash = hash(key.hashCode());  
  8.      // 搜索指定hash值在对应table中的索引。   
  9.      int  i = indexFor(hash, table.length);  
  10.      // 如果 i 索引处的 Entry 不为 null,通过循环不断遍历 e 元素的下一个元素。   
  11.      for  (Entry<K,V> e = table[i]; e !=  null ; e = e.next) {  
  12.         Object k;  
  13.          if  (e.hash == hash && ((k = e.key) == key || key.equals(k))) {  
  14.             V oldValue = e.value;  
  15.             e.value = value;  
  16.             e.recordAccess( this );  
  17.              return  oldValue;  
  18.         }  
  19.     }  
  20.      // 如果i索引处的Entry为null,表明此处还没有Entry。   
  21.     modCount++;  
  22.      // 将key、value添加到i索引处。   
  23.     addEntry(hash, key, value, i);  
  24.      return   null ;  
  25. }  

 

 

   从上面的源代码中可以看出:当我们往 HashMap put 元素的时候,先根据 key hashCode 重新计算 hash 值,根据 hash 值得到这个元素在数组中的位置(即下标),如果数组该位置上已经存放有其他元素了,那么在这个位置上的元素将以链表的形式存放,新加入的放在链头,最先加入的放在链尾。如果数组该位置上没有元素,就直接将该元素放到此数组中的该位置上。

     addEntry(hash, key, value, i) 方法根据计算出的 hash 值,将 key-value 对放在数组 table i 索引处。 addEntry     HashMap   提供的一个包访问权限的方法,代码如下:

 

Java代码
  1. void  addEntry( int  hash, K key, V value,  int  bucketIndex) {  
  2.      // 获取指定 bucketIndex 索引处的 Entry    
  3.     Entry<K,V> e = table[bucketIndex];  
  4.      // 将新创建的 Entry 放入 bucketIndex 索引处,并让新的 Entry 指向原来的 Entry   
  5.     table[bucketIndex] =  new  Entry<K,V>(hash, key, value, e);  
  6.      // 如果 Map 中的 key-value 对的数量超过了极限   
  7.      if  (size++ >= threshold)  
  8.      // 把 table 对象的长度扩充到原来的2倍。   
  9.         resize( 2  * table.length);  
  10. }  

 

 

   当系统决定存储 HashMap 中的 key-value 对时,完全没有考虑 Entry 中的 value ,仅仅只是根据 key 来计算并决定每个 Entry 的存储位置。我们完全可以把   Map   集合中的   value   当成   key   的附属,当系统决定了   key   的存储位置之后, value   随之保存在那里即可。

     hash(int h) 方法根据 key hashCode 重新计算一次散列。此算法加入了高位计算,防止低位不变,高位变化时,造成的 hash 冲突。

 

Java代码
  1. static   int  hash( int  h) {  
  2.     h ^= (h >>>  20 ) ^ (h >>>  12 );  
  3.      return  h ^ (h >>>  7 ) ^ (h >>>  4 );  
  4. }  

 

 

   我们可以看到在 HashMap 中要找到某个元素,需要根据 key hash 值来求得对应数组中的位置。如何计算这个位置就是 hash 算法。前面说过 HashMap 的数据结构是数组和链表的结合,所以我们当然希望这个 HashMap 里面的   元素位置尽量的分布均匀些,尽量使得每个位置上的元素数量只有一个,那么当我们用 hash 算法求得这个位置的时候,马上就可以知道对应位置的元素就是我们要的,而不用再去遍历链表,这样就大大优化了查询的效率。

     对于任意给定的对象,只要它的   hashCode()   返回值相同,那么程序调用   hash(int h)   方法所计算得到的   hash   码值总是相同的。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把 hash 值对数组长度取模运算,这样一来,元素的分布相对来说是比较均匀的。但是, 运算的消耗还是比较大的,在 HashMap 中是这样做的:调用   indexFor(int h, int length)   方法来计算该对象应该保存在   table   数组的哪个索引处。 indexFor(int h, int length)   方法的代码如下:

 

Java代码
  1. static   int  indexFor( int  h,  int  length) {  
  2.      return  h & (length- 1 );  
  3. }  

 

 

   这个方法非常巧妙,它通过   h & (table.length -1)   来得到该对象的保存位,而 HashMap 底层数组的长度总是   2     n   次方,这是 HashMap 在速度上的优化。在   HashMap   构造器中有如下代码:

Java代码
  1. int  capacity =  1 ;  
  2.      while  (capacity < initialCapacity)  
  3.         capacity <<=  1 ;  

   这段代码保证初始化时 HashMap 的容量总是 2 n 次方,即底层数组的长度总是为 2 n 次方。

length 总是   2   n 次方时, h& (length-1) 运算等价于对 length 取模,也就是 h%length ,但是 & % 具有更高的效率。

     这看上去很简单,其实比较有玄机的,我们举个例子来说明:

     假设数组长度分别为 15 16 ,优化后的 hash 码分别为 8 9 ,那么 & 运算后的结果如下:

         h & (table.length-1)                           hash                                 table.length-1

         8 & (15-1)                                    0100                                         1110                      =                   0100

         9 & (15-1)                                    0101                      &                1110                     =                   0100

         -----------------------------------------------------------------------------------------------------------------------

       8 & (16-1)                                    0100                      &                  1111                      =                   0100

       9 & (16-1)                                    0101                      &                  1111                      =                   0101

  

     从上面的例子中可以看出:当它们和 15-1 1110 的时候,产生了相同的结果,也就是说它们会定位到数组中的同一个位置上去,这就产生了碰撞, 8 9 会被放到数组中的同一个位置上形成链表,那么查询的时候就需要遍历这个链   表,得到 8 或者 9 ,这样就降低了查询的效率。同时,我们也可以发现,当数组长度为 15 的时候, hash 值会与 15-1 1110 )进行 ,那么   最后一位永远是 0 ,而 0001 0011 0101 1001 1011 0111 1101 这几个位置永远都不能存放元素了,空间浪费相当大,更糟的是这种情况中,数组可以使用的位置比数组长度小了很多,这意味着进一步增加了碰撞的几率,减慢了查询的效率!而当数组长度为 16 时,即为 2 n 次方时, 2 n -1 得到的二进制数的每个位上的值都为 1 ,这使得在低位上 & 时,得到的和原 hash 的低位相同,加之 hash(int h) 方法对 key hashCode 的进一步优化,加入了高位计算,就使得只有相同的 hash 值的两个值才会被放到数组中的同一个位置上形成链表。

   

     所以说,当数组长度为 2 n 次幂的时候,不同的 key 算得得 index 相同的几率较小,那么数据在数组上分布就比较均匀,也就是说碰撞的几率小,相对的,查询的时候就不用遍历某个位置上的链表,这样查询效率也就较高了。

     根据上面   put   方法的源代码可以看出,当程序试图将一个 key-value 对放入 HashMap 中时,程序首先根据该   key     hashCode()   返回值决定该   Entry   的存储位置:如果两个   Entry     key     hashCode()   返回值相同,那它们的存储位置相同。如果这两个   Entry     key   通过 equals   比较返回   true ,新添加   Entry     value   将覆盖集合中原有   Entry     value ,但 key 不会覆盖。如果这两个   Entry     key   通过   equals 比较返回   false ,新添加的   Entry   将与集合中原有   Entry   形成   Entry   链,而且新添加的   Entry   位于   Entry   链的头部 —— 具体说明继续看 addEntry()   方法的说明。

   2)   读取:

Java代码
  1. public  V get(Object key) {  
  2.      if  (key ==  null )  
  3.          return  getForNullKey();  
  4.      int  hash = hash(key.hashCode());  
  5.      for  (Entry<K,V> e = table[indexFor(hash, table.length)];  
  6.         e !=  null ;  
  7.         e = e.next) {  
  8.         Object k;  
  9.          if  (e.hash == hash && ((k = e.key) == key || key.equals(k)))  
  10.              return  e.value;  
  11.     }  
  12.      return   null ;  
  13. }  

 

   有了上面存储时的 hash 算法作为基础,理解起来这段代码就很容易了。从上面的源代码中可以看出:从 HashMap get 元素时,首先计算 key hashCode ,找到数组中对应位置的某一元素,然后通过 key equals 方法在对应位置的链表中找到需要的元素。

  

   3)   归纳起来简单地说, HashMap   在底层将   key-value   当成一个整体进行处理,这个整体就是一个   Entry   对象。 HashMap   底层采用一个   Entry[]   数组来保存所有的   key-value   对,当需要存储一个   Entry   对象时,会根据 hash 算法来决定其在数组中的存储位置,在根据 equals 方法决定其在该数组位置上的链表中的存储位置;当需要取出一个 Entry 时,也会根据 hash 算法找到其在数组中的存储位置,再根据 equals 方法从该位置上的链表中取出该 Entry

 

4.    HashMap resize rehash ):

     HashMap 中的元素越来越多的时候, hash 冲突的几率也就越来越高,因为数组的长度是固定的。所以为了提高查询的效率,就要对 HashMap 的数组进行扩容,数组扩容这个操作也会出现在 ArrayList 中,这是一个常用的操作,而在 HashMap 数组扩容之后,最消耗性能的点就出现了:原数组中的数据必须重新计算其在新数组中的位置,并放进去,这就是 resize

     那么 HashMap 什么时候进行扩容呢?当 HashMap 中的元素个数超过数组大小 *loadFactor 时,就会进行数组扩容, loadFactor 的默认值为 0.75 ,这是一个折中的取值。也就是说,默认情况下,数组大小为 16 ,那么当 HashMap 中元素个数超过 16*0.75=12 的时候,就把数组的大小扩展为   2*16=32 ,即扩大一倍,然后重新计算每个元素在数组中的位置,而这是一个非常消耗性能的操作,所以如果我们已经预知 HashMap 中元素的个数,那么预设元素的个数能够有效的提高 HashMap 的性能。

 

深入Java集合学习系列:HashMap的实现原理(1)


更多文章、技术交流、商务合作、联系博主

微信扫码或搜索:z360901061

微信扫一扫加我为好友

QQ号联系: 360901061

您的支持是博主写作最大的动力,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感觉我的文章对您有帮助,请用微信扫描下面二维码支持博主2元、5元、10元、20元等您想捐的金额吧,狠狠点击下面给点支持吧,站长非常感激您!手机微信长按不能支付解决办法:请将微信支付二维码保存到相册,切换到微信,然后点击微信右上角扫一扫功能,选择支付二维码完成支付。

【本文对您有帮助就好】

您的支持是博主写作最大的动力,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感觉我的文章对您有帮助,请用微信扫描上面二维码支持博主2元、5元、10元、自定义金额等您想捐的金额吧,站长会非常 感谢您的哦!!!

发表我的评论
最新评论 总共0条评论